教育领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原有的教育体制沿袭多年,积弊已深。去年教师节前夕,汪洋书记到暨南大学要求为高校教师创造一个可以凝心静气钻研学问的环境。随后,暨大启动了一项名为“宁静致远”的工程。
针对这些问题,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在接受专访时,多次提及改革之难:大学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要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改变沿袭多年的成规,树立真正的大学文化和形象,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因此,不仅要勇于改革,更要善于改革,要学会“软磨硬泡”。
“三风”建设
不在强制而在自律
如果制度设计是以报酬的高低作为激励的内涵,大家就既不会“宁静”,也无法“致远”
南方日报:去年9月,汪书记到访暨大后,暨大启动了“宁静致远工程”。浮躁之风非暨大独有,一切实施起来顺利吗?
胡军:确实在目前较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大学要独善其身,做到“宁静致远”有相当的困难。要实现这个境界,需要耐心和持续不断的努力,首先要解决评价体系和薪酬制度问题。如果制度设计是以报酬的高低作为激励的内涵,大家就既不会“宁静”,也无法“致远”。一些人对原有的制度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因此,我们不搞“急刹车”,也不搞“急启动”,薪酬制度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既保证大家的共同利益,又不至于形成“群体惰性”。
第二,要重塑大学文化。特别是学校要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中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接纳新的优秀文化。制度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所大学要努力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社会的良心”,如果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对学术的敬畏,那么就很难称其为“大学”。
第三,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现代大学离这种大学的本义和理想状态还有差距。校风、教风、学风的涵养和孕育是必要的,这也是“宁静致远”的本义。“三风”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抓而在于孕育;不在于规定而在于价值和灵魂;不在于他律和强制而在于自律和自觉;不在于法治而在于心治。
改革难点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除了取决于高校自身是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之外,还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协同
南方日报:汪书记提出,建设教育强省,要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对此,您怎么理解?
胡军:汪洋书记的这种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提出的改革创新,既是对广东未来发展提出的思路,也切中了广东高校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从一个教育大省到一个教育强省的转变,广东高校能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除了取决于高校自身是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之外,还取决于外部环境是否协同。
大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取决于大环境的支持,能不能给大学营造一个更宽松的环境,比如优化大学治理结构,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落实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的权利等,是大学改革的重要条件。此外,外部环境能否有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也是高校能否顺利变革的关键要素之一。
从大学自身的创新而言,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这是最核心的。二是大学文化的重建。大学能不能真正回归象牙塔,在社会转型期独善其身,能不能相对超脱、看得更远,变成一个独立思考的社会“大脑”?这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核。
南方日报:您说利益格局的调整是难点,具体难在哪里?
胡军: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格局的重新配置。这既是社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大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就大学而言,目前讨论较多的是退出机制问题。能不能在大学教师中实施“能者进、庸者出”的退出机制?好的改革是让大多数人受益,“退出机制”的目的不是让人退出,而是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人尽其才。
人才培养注重原始创新能力
我们更加注重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
南方日报:“2011计划”的核心是要协同创新。目前,暨大在协同创新上有着怎样的思路和打算?
胡军:暨南大学将以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学校今后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协同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我们更加注重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始创新能力。
从协同创新的实践成果来看,暨大与香港四所大学已经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它所带来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另外,暨大跟广东一些地市建立了研究院,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学校需要把自己的优势学科力量整合起来。另外,华侨华人研究、华人教育也是暨大的传统优势。我们有一万多名在校的海外学生,70位海外校董,数万名海外校友,还有那么多的海外华人华侨资源,这些资源在全国再找不出第二所。在挖掘海外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方面,我们有着广阔的空间。
南方日报:暨大新校区5月19日奠基。您认为下一步暨大发展的重点在哪?
胡军:新校区奠基是学校新百年发展史上鼓舞人心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新校区建设是我校“十一五”期间启动的、更好履行办学使命的重要工程。新校区将使学校更好地围绕国家侨务工作大局,发挥华侨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更全面地融入广东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山西114招生网 – 山西招生考试网,山西高考政策,山西高校推荐,山西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30.2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