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核工业高级工院校

双赢

2011/7/13 17:00:00

校企联合 企校双赢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意味着各种门类的产品中将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将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来办事,高技能人才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直接的实践者和运用者,因此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现在缺的就是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靠的是职业教育,如今职业教育和社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和职业院校如何在经济大循环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惟有联合起来,才更加具备应对世界挑战的实力,为登上经济全球化的大舞台扮演重要角色。

 一、 校企联合的必要性

    1、 职业院校增强办学实力的需要

     在教学方面,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不仅为学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校内实训场所不足、实训设备不足、资源不足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校企结合,还可使封闭的学校与外面的企业紧密相连,有效地跟踪世界前沿技术,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造血”功能。最后,校企的结合,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伙伴关系,为学校将来的学生就业推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首先,通过校企结合,企业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同时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可以大大降低培训的成本。从长远发展来说,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自身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其次,身为实习生的劳动者,其劳动无需报酬或报酬低廉,由此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企业的人员和组织产生感情,以他们为人的真诚和少受世俗污染的单纯影响企业人员、净化企业风气、调节和改善人际关系。最后,在校企结合过程中,企业也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积极宣传企业文化和科技实力,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吸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学到企业不是“看”,而是“干”,在实习过程中实践、学习、工作,也就在岗位和项目中默默做出了贡献,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从而培养了学生树立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另外,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对学生未来择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不能总是生活在校园,毕业后他们必须要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而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能及早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通过接触社会,在工作实践中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慢慢学会如何与别人配合协调,学会做人、做事,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操和修养

 二、 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具有多元性

    1、 “企业配合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就能顶岗

     企业配合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在合作中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并以师带徒等方式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和综合性实际操作教学之后,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运行状况,毕业后这些学生很快的就能适应工作环境。

    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还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与用人单位确立了“紧密型”关系。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校企紧密合作中,职业院校还可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多数是来自企事业单位、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委员会主要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文件审定、专业建设研究、指导校企合作等职责。通过委员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为学校制订专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学校与这些企业加强了校企互动,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教师走向车间,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为此,学校还制定了相关制度要求实习教师每年到企业实习不少于一个月,以避免教学内容滞后生产实际的弊病,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3、 “订单式培养”模式,招生招工相结合

    “订单式培养”模式中,职业院校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院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院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畅通了学生就为渠道。企业选派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及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他们一方面承担部分技能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接纳学生就业,有些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原材料。这种模式促进了教学全面提升,带动了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4、 “委培式培养”模式,形式灵活职工受益

    学校受企业委托,按照企业要求,对在职职工进行的提高性培训,这种“委培式培养”模式帮助了一大批在职职工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学员利用双休日和晚间时间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技能,达到规定学时后,进行统一鉴定考核,或颁发结业证书。

 三、 校企联合任重道远

    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是部分教职员工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不解放,加上院校自身的惯性与惰性,使校企联合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以学校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建立,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跳出学科意义上的传统体系,实验实训基地缺乏等。其次是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校企联合的要求,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直接影响校企联合的顺利实施。再次是没有形成一套实施校企联合的制度与具体措施,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企业方面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应接不暇,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与职业院校一起联合培养所需人才。一部分企业对投资见效期相对较长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宁肯将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也不愿投资于与学校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中,有的企业甚至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生产与经营,多创造经济效益,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不必为此分散精力。没有看到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提高的长远利益,只有在职业院校人才与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从政府方面来看,国家虽然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参与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上,校企联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普遍缺乏各级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宏观调控与规范推动的力度远远不够。

    总之,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双向互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在办学过程中促进了职教理念的趋同,有效培养了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的供求关系上完成了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推进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互动和多赢的局面,这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山西114招生网 – 山西招生考试网,山西高考政策,山西高校推荐,山西自考成考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15.625]